成长故事 | 从一个上海的人,到一个上海人
2020-12-22 10:37:23





从2020年9月16日发布少年城市使者的助残伴游活动招募计划,到今天有了回顾文章的呈现,刚刚好过了整三个月,短短三个月中我们一起见证了参与助力他人对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也见证了零零后青少年心中爱的力量充沛且柔软,相信只需要给少年们打开一扇窗,这个世界会因为有他们的主动参与发展,将会更加温暖、美好。



Yumo,在闵行读高中,拥有丰富感知力的上海大男生

上海,从开埠之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到现在声名远扬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样巨大的转变,在全世界都是很少见的。正是因为如此,每当别人提起自己有多么的想要来上海的时候,我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很幸运可以在这座“稍微不努力就被淘汰”的城市中生活了十多年。

虽然我是从别人的推荐下,加入了这个活动,但是当老师们介绍了这个活动的过程之后,我不自觉地慢慢被它吸引到了。要说起第一个印象最深刻的点,那肯定就是刚进来时候的面试了。那个时候,我心中就一直想着,我其实只是想要说点空话,肯定能进来,然后就水一水,完成之后成为我学校要求的活动列表上的一个项目,就圆满收工。但是当老师问起我:“你为什么要来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我迅速开始回忆我的生活。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个曾经我以为很熟悉的上海,突然就陌生了。我家住浦东,在闵行读高中,但是我学校周围,除了怎么走到地铁站之外,别的什么有趣的或者小有名气的景点我都不知道。于是我就回答:“我想更加了解上海。”但是当时其实我有点慌,因为我突然想起来这是一个助残项目,要是不说点“我乐于助人”的话,我会不会就被拒绝了。但我突然想到四个字,覆水难收,硬着头皮圆回去呗。令我没想到的是,在为什么要了解上海这个问题上,我感觉我有很多话可以说,我记得当时我就提到了自己在国际学校读书,以后出国了,别人问你家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我似乎除了“陆家嘴”这个最有名的地方之外,一个别的小地方都说不出来。然后,我说出了很经典的一句话,也是我当时满脑子都想着要说的一句话:“我希望能不忘初心,有始有终。”就是因为这句话,我给老师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到后面少有的几次碰面培训他们都一直用这些话来调侃我,其实我只是想着,以后不管我离上海多远,一定要回到这座养育我近20年的地方。


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我缺席了第一次的集体见面破冰和后面有两次的培训。虽然老师都很担心我能不能在正式的活动中能够说好要讲解的内容,但我把这次经历其实是当成了一个挑战。打我初中起,有几个同学转到国际学校之后,人都变的非常自信,而且格外开朗,走路也是抬头挺胸的。那个时候我就很羡慕,我就想着我什么时候也能这样,这个想法一出现,我立马就觉得这就是个很好的机会,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肯定要看临场发挥,我努力让自己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好。

因为没有跟着大部队去第一次线路熟悉,我就跟着老师还有几个和我一样原因的同学去了一次小型的活动。我那个时候还是有点紧张害怕的,毕竟真的是一个人都不认识,我就拉了一个我的同学,那个时候我还以为他可以帮帮我,没想到后来他倒是成了我的陪衬。第一次活动我还没有很投入,和我的同学聊了一路,老师的示范讲解其实也没听进去多少。就这样,我浑浑噩噩的混过了一次培训机会。

后来的近一个月,本来是有两次活动的,但是我一次都没去,因为要考试,还有一课程上的时间冲突,我一度觉得我想退出了。再加上那个时候,微信群里还有些小作业让我们完成,更加让我觉得厌烦,有点那种知难而退的感觉,说白了就是懒得努努力。很偶然的一次晚自习,我的作业比较少,第二节课的时候我就有点无所事事,于是我就想着,要不看看老师发的纪录片?然后我点开链接,“外滩”了两个大字就映入眼帘。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的存在,但是我当时就觉得,嘿,好像还蛮好玩的,或许是因为我是从现在的角度去看历史,我知道上海发展结果非常好,让我有了一种期待的感觉。

就这样,我看完了五集的纪录片。来上海的第一个外国人,来自英国,名为巴富尔,在时间的推动下,能够为上海这座城市带来这样的外滩这样的一条“远东华尔街”。(曾经我只听过“万国博览会”,现在才知道还叫做“远东华尔街”)。更让我觉得庆幸的是,《南京条约》中五个开埠的港口,只有上海是成功的一个。而且看纪录片的时候,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其实历史真的具有两面性。小刀会起义,听名字就是肯定有打打杀杀,事实也是如此,上海县城的人数从35万骤减到4万,不是全部都遇难了,而是有的逃跑区别的地方,还有的一部分去了租界中,这就让原本不允许中国人进入的租界被强制打开了,也就间接导致了后续一系列上海繁荣的景象。


终于到了要和大部队见面的时候了,前一个晚上我也不知道是该兴奋还是该紧张,我仔细的看了好几遍讲稿,确保自己无论被分配到那个部分讲解都不会很尴尬,一个字都无法吐露。当晚,还发生了一段我和其中老师之间的对话,也让我觉得受益匪浅。我原本因为晚上还有课,想和老师说请个假早点走,分享会可能就不参加了。结果我觉得老师可能觉得我是单纯不想参加活动,就想要逃跑。所以一开始的对话,莫名其妙让我被教育了一顿,我其实有点不耐烦,因为我觉得被误会了,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我就干脆不理他了。过了一会我打开一看,发现老师给我发了两段录音,我打开一听,是其他两位一起参加活动的同学说的心得感悟,因为那个时候大部队里面的同学已经去过残联,和家属聊过天了。 我发现其实那两位都学虽然生活在上海,但本质上其实来自外地,他们也想要借这次活动了解上海,这让我重新思考我为了什么要来参加这个活动,为了水一个活动次数?为了帮助参加人?还是帮助自己? 想着想着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对于国外的经历,我都记忆犹新,比如我曾经在非洲的草原上和野生狮子近乎零距离的接触,在美国见证过一起银行抢劫案以及在环球影城,一号公路傍晚驱车观夕阳与星光大道的上的美好经历,在澳大利亚和其他三家人过了人生中第一个不在中国的中国年,等等等等,在此我就不展开细节,但是我会想上海的生活,我顶多说一说小时候去正大广场的玩具反斗城看玩具,哭着让爸爸妈妈给我买乐高积木,也没什么值得记忆一辈子的事情了。就这样, 我有了一个坚定的目标,我一定要好好了解这座城市。

和大部队见面了,简短的自我介绍过后,大家就开始了讲解模拟。我被分到了任务是要讲解南京路四大百货的历史故事,幸亏我早有准备,在第一位同学讲完之后,我进行补充过后,迎来了大家的掌声,到现在我都觉得我能把那些年份和人名记得那么清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为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被训练到,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在外滩都把稿子的大致内容说一遍,那个被我拉过来的同学,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因为他根本没有好好准备,其实早在学校我就觉得他就是为了最后水一个活动,完成学校要求。整个路线走下来,我本想在分享会把我前一晚精心准备的内容分享一下,给大家混混脸熟,但是奈何时间问题,我只好提前离开去上课。说实话,虽然我觉得自己讲的还蛮好,但是没想到可以得到同组同学和老师的同时点名表扬,这一下就让我在后一周的真实活动有了自信。

将近两个月的准备和筹划,终于和认知困难的孩子见面了。其实我之前小学和初中都接触了自闭症儿童,我一直觉得对于他们来说,参加这个活动就是来玩的,不是听我们讲解的。所以我到真正讲解的时候也并没有把老师给的稿子和我自己通过纪录片学习的内容全都讲完,我只是想让他们能够有一次舒服的周日。


整个活动结束之后,我真的觉得我学到了很多。公开演讲的自信肯定是多了不少,我一直觉得自信就是演讲最快的捷径。更重要的是,我真的觉得我对于上海有了新的认知,从八百壮士奋勇抗日的四行仓库,到承载上海几代人童年回忆的石库门建筑,再到有“十里洋场”之名的南京路,最后到坐拥上海最亮丽风景线的外滩,了解四个地点,让我一下子觉得我是个真正的上海人,生在上海,知在上海,活在上海。这次活动一下子就激起了我对于探索上海历史的兴趣,没过几天,我就写了一个介绍南浦大桥的推文,打算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公众号。无论外国的生活再好,无论我那边的朋友再多,我也一样会回到上海,从一个上海的人,到一个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