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认知 | 城市孩子缺什么?
2021-07-28 16:24:02

公益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有些人会热衷于做公益,“公益”这个词本身到底是指什么呢?

我们曾经听说的公益:

有个朋友,集合了几个人,跋山涉水,花了几千块钱,到了山区,最后每个人给了当地的一些孩子几百块钱——这是现在经常被理解的“公益旅行”。

在这个例子里,常常分不清的问题:公益是不是一定要去落后地区赠送东西?选择这个地区和选择另外一个地区是否有什么差别?更重要的是,花了大部分钱在出行上,却只给了当地人少部分的钱,项目设计中需要考虑哪些才是真正的公益旅行?——这个之后我可以单独一篇文章来详细说明。


公益与个体的关系

我们把“公益”这两个字拆开来会看到“公”和“益”两个字:“益”很简单,就是有益的;“公”的意思会复杂一些:公有的、大家的、共同的、公共的,它复杂的点在于“公”这个字隐含着“个人”和“公共”的关系,如果我们要对“公益”进行思考,势必也需要对“个人”和“公共”的关系进行梳理。

每个人为自己着想,是一件很本能,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关系稍微远一点,每个人为自己的家人着想,也是一件情有可原的事情,古代法律系统里面就有一个亲亲相隐的原则(指“禁止亲属之间互相控诉或者作证,以保护传统的伦理秩序”);关系再远一点的话,每个人为自己的朋友、同学、同事、邻居着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人都和自己有“关系”,通过帮助他们,可能最终也会让自己受惠。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为远在异乡的人着想?为什么要为街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着想?为什么要为“公共”的东西着想?他们和我们好像又没有“关系”……

尽管我们每个人好像看起来和“公益”不沾边,但另一方面,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践行着“公益”:如果把“家庭”作为一个“公共的共同体”,为整个家庭去着想,去付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做一个家庭范围的“公益”;如果把一个班级,一个公司,一个群体作为一个“公共的共同体”去着想,去付出的时候,其实是在做一个“班级”、“公司”、“群体”范围的“公益”……“公益”的核心是利他,是每个个体的利益和他们的共同体的利益紧密关联,当所有的成员都在为这个共同体去做贡献的时候,也会同时间接让自己过得更好,就像“蝴蝶效应"一样。

要实践“公益”,首先可能需要有一个自己认可的利益相关的生活共同体。作为公益的对象,它可以是家庭,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社会。对于“公益对象”的选择,也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影响力由近及远的,普通人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身边的公共议题,然后随着自己生活共同体认知的扩大去辐射更宽广的领域。


公益促进社会向善

与做“公益”的个人相对应的是他们服务的“生活共同体”对象:一个更加“公益”的生活共同体而言,它的系统需要更加合理地梳理个人和公共的关系,更公允地分配个人和公共的利益:

一个谋求公共利益的个人,这个共同体会分配给他更多的私人利益,一个谋求私人利益甚至损人利己的个体,这个共同体也应对他的行为进行应有的规范。

在当前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巨大的情况下,每一个城市人,都应当反哺乡村,为众多留守儿童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支持。


乡村孩子的公益教育现状

根据“彩蝶计划”中国儿童领域民间公益图谱2.0版更新显示,中国现有的公益教育涵盖了18个细分关注领域。


然而,我们所看到的面向乡村学生,目前比较多受到关注的,有社会各界稳定且具备一定的支持体量的主要是6个方面(下图中红色圈起来的部分)


在这6个已经获得普遍关注的乡村教育公益方向中,“有良师”和“乐阅读”依然是刚刚起步阶段。良师的流动性、师生比是乡村学校目前越不过去的现状。阅读即便在当下的城市中,很多父母也并不了解如何有效陪伴孩子阅读,实现全民阅读之路任重而道远。

城市孩子缺什么?

我们还是从彩蝶计划的图谱里面来看看,下图中白色标出的,目前在城市里有比较多教育公司在做的,家长相对选择广泛的收费课程:


下图中黄色框出的内容普遍不是城市孩子最优先选择的教育内容:


看过上述公益教育的图谱之后,会发现目前的教育里面是有一部分城市孩子普遍缺失的,让一个人可以获得人文关怀、体验非竞争意识下的幸福能力。

公益教育的普惠意义

社会处于教育内卷阶段,造成的影响是,总有一部分对教育敏感的“先锋家庭”会在教育的思考上更加成熟,这部分家庭无论外在环境缺失与否,都会主动寻找教育补充,会无条件的选择购买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获得全人教育养育的机会, 而这部分家庭,往往由于视野宽阔,选择更多元。

社会整体向善氛围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促进幸福感和自我实现感,孩子才能建立合作利他、自我教育、打破竞争、自愿担当责任的品德。这些都需要推动大部分人参与行动,只有教育不再昂贵时,大部分人才能看见并且模仿先行者,成为自主选择的另外一种教育道路。

当公益教育产生普遍影响力的时候,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会逐渐突破现有的循环,家长们可以看见孩子们通过公益带来的内在能量,帮助孩子们成年又成人,见证孩子可以独自远行,普遍性的焦虑也可以被逐渐缓解。

因此,我们每个家庭都有责任推动公益教育项目在城市中生根发芽,帮助所有孩子感受助人为乐,发展利他精神,促进孩子们获得更好的人生体验,降低教育“内卷”的发展,也有义务让更多城市中的普通人意识到有责任支持乡村孩子的教育发展,促进城乡差距的缩小。

这些目标的实现就是推动整体教育变革发生的行为,只有公益教育是唯一的道路。


请捐赠支持项目运营
以促进更多城市高中生
有机会参与社会服务学习(非营利性)
助力乡村学生获得持续教育陪伴


扫二维码|捐款支持